令自己過得更幸福的方法
昨天宇峰在面書上分享了自己家中衣櫃的情況,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回應,當中談及整理術,「一不小心」又打了一整篇的回應。反正已經寫了,不用白不用,就整理一下,同時在這分享給大家吧!
其實瑜珈並不是佛陀創立,而是佛陀覺得瑜珈很符合佛法既修行,所以因應而說法,故我門有瑜珈行派一說;斷行、捨行和離行就是出自《阿含經》的修行方法,山下英子將這個方法套用在選擇和整理物件方面,就成了「斷捨離人生整理術」
在古印度,「瑜珈」的意思是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做作,去令自己變得更好。其中 「Yama」 同 「Niyama」 是修行的最初步驟,如果譯成中文即是「持戒」和「精進」;英文即是 「Don’t do that 」和「Do that」。兩者次序不能錯,一定要先 「Yama」,後「Niyama」
「Yama」不是單純的戒條,告訴你不可做這,不可做那,因為不抵觸戒條的,是否全部都可以做?做不做這件事是否對於當下的你最好?所以宇峰的理解是:「Yama」是指引你生活和修行的方向。戒只是你生活的一把尺,一個準則,要理解好立戒的原意,人生就有了方向
有了方向,「Niyama」才可帶領我們過得更好,而不是一股腦兒去做去精進 。一件錯事做100次都是錯的。只做會令你更幸福的事
說回山下的人生整理,「斷」就是選擇甚麼是當下對自己最有價值最好的,解決「入」的問題;「捨」就是捨去對你當下無用同質量低的,解決「出」的問題。當處理好「出」和「入」兩個行為,才到整理的階段(有時物件的數量甚至已經到不需整理也說不定)。不斷的「斷」和「捨」,慢慢就可以培養起選擇的眼光和能力,那就可以進入「離」的狀態 -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,令自己過得自在和幸福
以上是宇峰對「斷捨離人生整理術」的理解和實行後的體會,寫得可能有點片面,大家有甚麼想法和分享,不妨留言互相討論一下
留言
發佈留言